【賞析】
這首詩消解了有關大雁塔的歷史光環和虛偽權威,粉碎了盲目的英雄膜拜,將關注的目光投向當下的日常生活,展示了這個沒有英雄的年代世俗庸常的本真狀態。
詩人在一開始就用樸素直白的語言與反詰的語氣告訴讀者,關于大雁塔,我們不能知道什麼。大雁塔並沒有見證千百年人民的苦難和尊嚴,也不能承擔歷史的重量,更沒有崇高的美學內涵,它只是供游人登臨的普通的塔。有許多拜倒在大雁塔神聖光環之下的人,“從遠方趕來”,只不過是“為了爬上去 做一次英雄”。那些無論是得意的“發福者”,還是失意的登臨者,都紛紛而來,一睹泛著“靈光”的英雄之塔,想象自已變為真正的英雄,來感受一種白日夢的安慰。然而,經過偽善做作的膜拜之後,他們若無其事地下來,“走進這條大街 轉眼不見了”,又回到現實平庸的生活。那些勇于自殺的登臨者也不是英雄,詩人戲謔地稱他們是19世紀俄國詩人萊蒙托夫筆下的“多余人”的翻版——“當代英雄”。他們的死亡並不能證明無所畏懼、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,卻恰恰體現了個人的無知與生命的輕薄。多余的、無意義的自殺只是“在台階上開一朵紅花”,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些許點綴,並不影響生活本來的面目。詩的末尾再次寫道︰“有關大雁塔 我們又能知道什麼”,既是對詩首提問的回答,又與開頭照應,形成完整的回環結構。詩人意在告訴讀者,大雁塔沒有神秘的光環,它的實用價值就是供人們登高以觀賞周圍的景致,不應該被人為地置于歷史的烏托邦幻境的巔峰。